跟名人有关的法制小故事50字优选汇总122句

发布时间:2023-10-03 21:18:58 学校

跟名人有关的法制小故事50字

1、实际上,狄仁杰和权善才、范怀义二人毫无关系,他完全是按照律法定的罪,为此不惜顶撞皇帝。

2、商鞅通过这个简单的举动,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从而使他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3、人们从老人身上学到了明辨是非的智慧。

4、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5、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出自《史记》中的记载,它讲述了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6、商鞅在实施改革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为了推动改革进程,他决定采取一项强有力的措施。于是,他命令所有秦国的官员和士民将木头从国都的城门开始,每天向西移动一丈,直到城外的市场上。

7、这项措施被称为“徙木立信”,它的目的是让人民相信政府会坚持改革路线,从而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每天向西移动一丈的速度,也向人民传递出政府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8、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9、这件事为正直人士所不齿,狄仁杰对他深恶痛绝,决心铲除这个谄媚的奸臣。

10、狐狸撒谎说它抓到了一只鹅。

11、就在众人孤疑之际,商鞅便把赏金加大到五十两,有一人抱着玩的心态扛木到北门,商鞅立马赏金五十两,志百姓信服了商鞅,以后新法才得到顺利推行,使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国。

12、孩子仍然回答:“不干。”

13、因为在古代,有一位智者遇到了两个人争吵不休,他们都声称自己是对的。

14、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15、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16、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面对火刑,毫不退缩,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17、包拯一身公正廉明,一心为国!刚正不阿

18、明辨是非的故事是有的。

19、狄仁杰的经典故事:断指案

20、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1、"明辨是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下是一些明辨是非的故事:

22、坐井观天,意指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23、第一个人“这只鸟是死的。

24、狄仁杰任官期间,屡破奇案,惩凶雪冤,在民间广为传颂。

25、大臣回答说:“我本来很注重诺言,但您却从未实行过这样的赏赐,现在我为何要遵守这个诺言呢?”

26、有一个人去买菜,路过一家店,看到店主在摆放过期食品,他决定报警。但是,店主却指责他诬告陷害,将他告上法庭。最终,法庭判定这个人为正义之举,店主则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被罚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明辨是非不仅仅是看到问题,更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处理。

27、唐太宗李世民注重法治,以民为本,提倡诚信,他曾下令:“如果有人能坚持一年的时间,没有说谎话,那么就可以得到一匹绢的赏赐。”

28、包公断案的真实故事,例如: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29、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30、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以廉洁奉公和断案如神而著称。有一次,狄仁杰遇到了一桩奇怪的案子——有一家人报案说,自己家的牛舌头昨天晚上被人割了。

跟名人有关的法制小故事50字

31、不久,有个大臣应诏求见,李世民指责他说:“你为何不遵守前诏,不讲信用呢?”

32、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刑法官员,他在唐代时期担任官职,以清廉公正而著称。据说他曾经处理了许多复杂的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断案”和“铡美案”。这些案件的真实性并不确定,但是这些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司法制度的特点。

33、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

34、周总理生前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总理就可以置身法纪之外,他总是时时处处带头遵纪守法。有一次,他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司机违犯了交通规则,交井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时间。同车的干部想去和民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一直等到警察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那里。此后,总理常常叮嘱司机,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说:“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可以违章。”

35、”年轻人却说:“不,国王,你走的方向是对的。

36、年5月24日夜里,上海街头响起半夜激战的枪声。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们小心地打开一点门,从门缝里望出去,只见马路两侧,整齐地躺满了抱着枪,合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市民们感到奇怪,“这些军队怎么和以前不一样的呢?”

37、”第二个人“这只鸟是活的。

38、”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明辨是非并不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表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和观点。

39、智者决定考验他们,他拿出一只鸟,问他们是活鸟还是死鸟。

40、商鞅徙木立信的小故事:商鞅变法初期,国内人心浮动,人们对于这个新的政策持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因此,商鞅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然而,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41、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当时唐朝有一名宰相名叫狄仁杰。当时他发现了通天柱的秘密。依靠自己的智慧。成功救下武则天和朝廷重臣!最后被武则天皇上奖励了很多东西。

42、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43、狄仁杰上奏此罪按律当免职,但盛怒之下的唐高宗却非要处死他们。唐高宗性子虽然有点软,但对这种问题丝毫不软软。

44、”智者微笑着说:“这只鸟是你们自己决定的。

45、狄仁杰说的这番话有理有据,既委婉又恳切,唐高宗思虑了好一阵,才怒气稍解,免去了二人的死罪。

46、包公审老鼠

47、狄仁杰却上奏辩护,认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们砍伐昭陵柏树,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

48、赵括和廉颇的故事:

49、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

50、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然后带领着儿子冬哥和女儿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

51、曾子点点头,说:“明辨是非,就是要做到不因金钱而迷失自己的良知。”

52、农户回家以后按照狄仁杰说的做,果然抓住了那个割掉牛舌头的人。

53、通过深入地调查,狄仁杰发现其家人有盗取官府资财的嫌疑,韦弘机的家人在其主持营建宫殿期间,利用其经手巨额资财之便盗取官资,韦弘机自然脱不了干系。

54、唐太宗感叹不已。

55、老人说:“国王,你走错了方向。

56、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

57、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个⼗多岁的⼩男孩,名叫张⼩友,他⽗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活。

58、突然,他看到两个人,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年轻人。

59、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在家里教育孩子要明辨是非。他问孩子:“假如有人告诉你,杀掉一个无辜的人可以得到一大笔钱,你干不干?”

60、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老人,他总是能够明辨是非。一天,有人来告诉他关于邻居的坏话,老人微笑着说:“我只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努力,不愿听信谣言。”

跟名人有关的法制小故事50字

61、狸猫换太子一案中,包拯查出刘太后当年换孩子事宜,找到皇帝亲娘,皇帝亲娘姓李,宫女出身的李氏当年将孩子过继给当时的刘皇后

62、狄仁杰直言道:“汉朝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当廷诤谏道:‘假如盗取长陵一抔土,又将如何治罪?’汉文帝因此只杀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悬挂在宫外阙门上,罪不至死而要处死他们,如何取信于天下?现在只因误砍一棵柏树,便要杀掉二位大臣,后世又将如何看待陛下?”

63、但韦弘机在当时深受皇帝宠信,仅以此来扳倒他是十分困难的,为此,狄仁杰决定从其他方面入手。

6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明辨是非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和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65、韦弘机滥用百姓上缴的赋税教唆皇帝追求奢侈享乐,曲意逢迎,他在洛阳整修了隋朝留下的旧宫殿,还新建了宿羽、高山、向阳等宫,极度壮丽奢华。

66、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67、这是商秧任秦国宰相实行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他在南门放了一根木头,下令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挪到北门赏十金,这很简单的事就能得到十金,百姓议论纷纷,不敢相信,但有一个人大胆做了,真的得到了十金,从而树立了国家的诚信。

68、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一次,商鞅在秦国国君面前举起一根木杖,说:“如果陛下相信我,我就能用这根木杖征服天下。”

69、狄仁杰被诬陷下狱时,御史台酷吏王德寿对他道:“您曾与杨执柔同在礼部为官,我想请您攀连杨执柔入狱,作为我升迁的台阶,可以吗?”狄仁杰怒道:“皇天后土在上,你竟然让我狄仁杰做如此不义之事。”他以头撞柱,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赶紧溜掉。

70、《不要以为我是总理》

71、商鞅徙木立信的小故事讲述了商鞅利用木头来治理国家的故事。商鞅要求每个村庄每年砍伐一定数量的树木,并将这些木头用于修建道路、桥梁和城墙等公共设施。这样不仅促进了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也防止了私自砍伐树木的行为。通过这个措施,商鞅成功地治理了国家,并树立了权威和信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利用资源,正确处理问题,就可以取得成功。

72、以上这些故事都强调了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避免因为个人情绪或者偏见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并保持正直。

73、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74、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75、国君不解,商鞅解释道:“这根木杖代表法律,只要法律严明,人人都会遵守,国家就能够安定。而我,只需用这根木杖来征服天下。”

76、狄仁杰早年被贬官时,路经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结果被开封县令霍献可勒令当日离境。狄仁杰贬谪彭泽时,霍献可已为御史,又当庭叩首苦谏,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后来,狄仁杰回朝复相,却举荐霍献可为御史中丞。

77、陈毅制定“入城守则”

78、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参是一个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行为被人们视为典范。有一次,曾参在街上被一个人用竹棒打了一下,他没在意就离开了。但随后,他听到那个人在背后追赶他,他跑了起来。当他回到家里后,他的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曾参告诉她自己被打的事情。他的母亲非常生气,因为她认为曾参没有明辨是非,如果他和打他的人争斗,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明辨是非,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而轻易行动。

79、曾参杀人:

80、秉公执法狄仁杰的故事

81、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82、《明辨是非》是一则关于智慧和正义的寓言故事。传说一天,一只狐狸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只鸡,便不停地夸口。附近的羊群听见后,纷纷前来询问。

83、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的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他喜欢阅读兵书,但他的父亲赵奢认为他不能胜任实际的战斗任务。当赵国被秦国攻击时,赵括被任命为前线的指挥官。然而,他在战场上没有听取老将廉颇的建议,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战斗,最终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这个故事说明,只有通过明辨是非,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84、《曹操自刑》

85、最后,国王选择相信老人的话,结果他成功找到了回家的路。

86、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

87、曾子又问:“假如有人告诉你,杀掉一个有罪的人可以得到一大笔钱,你干不干?”

88、这项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们相信政府的决心和信心,纷纷支持改革并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商鞅的改革得到了成功

89、终于,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按照承诺,给了他五十金的奖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商鞅徙木立信,是为了向民众表明他言出必行,取得他们的信任。

90、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深知推行新法困难,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并发公告,谁把术杆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

跟名人有关的法制小故事50字

91、因为在古代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他在森林里迷路了。

92、狄仁杰是一个正义的化身,拥有智慧与才华于一身,为官清廉,为民除害,是老百姓拥戴的好官,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93、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94、宋朝时代,湖广均州府有一个叫做秦香莲的妇女,她的丈夫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

95、国君听后深信不疑,任命商鞅为宰相,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法律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法律严明,国家就能够稳定发展。

96、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97、在包拯知家乡庐州的时候,他的舅舅仗势霸占了乡民田产而犯罪。但当时县、乡的官员不便处理,于是人家直接告状到庐州府包拯那里。包拯听到消息后为之一震,毕竟是他的舅舅啊。

98、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99、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100、包拯审舅舅

101、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

102、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商鞅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商鞅在城墙南门下放了一根木头,并贴出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能得到十金的奖励。民众都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没人去搬木头。商鞅见状,便把奖励提高到了五十金。

103、不一会,市民们开始走出家门。他们看到战士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饭,吃的是馒头、咸菜。于是,不少市民拿出热水瓶,给战士们倒开水。战士们笑嘻嘻地摇着头,谢绝了。天大亮了,“解放军露宿街头”,“解放军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市民蜂拥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庆祝上海获得新生。

104、孩子回答:“不干。”

105、不料连年灾荒,公婆都饿死了。

106、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107、秉公执法狄仁杰故事:

108、宜凤元年(676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是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昭陵是唐高宗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109、狄仁杰思忖片刻,想到这是有人蓄意报复,让他回去先假装很伤心地要把牛杀了吃肉,看看谁第一个来看,他就是凶手。

110、列宁去理发店理发排队;毛主席带头响应国家政策,拆除双亲土坟实行火葬。

111、”国王不知道该相信谁。

112、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

113、外举不避仇

114、狄仁杰早年在洛阳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带着马、乔二人外出微服私访。途中经过一个松滕交织、群猴嬉闹的山坡,他发现一只猴子在摆弄一只戒指。出于职业敏感,狄仁杰留心察看,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一具男尸。验尸结果发现:男尸左手四指均被切断,其中一指上留有戴过戒指的痕迹。狄仁杰断定:那只猴子弄的戒指,必与这具男尸有关。

115、包拯决定依法办,他毫不徇私,派人把舅舅抓到官府,直接把从舅传到大堂审问,结果情况属实。依法用鞭子抽打了一顿。勒令退还人家田产、赔礼道歉。

116、狄仁杰有一年南海有人献了一件百鸟羽皮缝制的皮衣,名叫“集翠裘”。珍贵奇丽,世所罕见。女皇武则天就将这件珍品赏给了内宠张昌宗。正巧,狄仁杰进宫面见女皇商讨军国大事,女皇就请狄仁杰与张昌宗坐下玩一种叫“双陆”的游戏,并要双方下赌注。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秉公执法。

117、原来上海大战役打响前,陈毅就让秘书长起草了《入城守则》,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8、公元679年正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深受唐高宗宠信的司农卿韦弘机被狄仁杰弹劾而罢官。

119、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

120、一只明智的老羊却发现了狐狸的谎言,并向羊群指出狐狸的错误。狐狸因此失去了信誉,再也没能欺骗过羊群。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明辨是非,避免被欺诈和谎言所蒙蔽。

跟名人有关的法制小故事50字

121、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是秦国的一位改革家,他希望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家的实力。然而,他的改革受到了很多阻力,民众对他并不信任。

122、有⼀天,张⼩友放学后,他帮助⽗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天⽣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树下⾯有⼀块长⽅形的⼤⽯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坐下来,竟不由⾃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摸篮⼦⾥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友忍不住⼤哭起来。正当他哭得伤⼼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