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身格物-通用119句

发布时间:2023-09-29 00:20:53 学校

什么是修身格物

1、可知此种後来形成道家传统的心性修为传统,决非是起于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并非起于孔子;否则,需要心性修为才能成就的中医传统,就不可能发生于老子之前。

2、●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3、《大学》里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格物致知的大概看法。

4、因此,“格物致知”的“知”就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知”。

5、这里的“明德”,应该是仁义礼智的美德。这四种美德的源头是孟子所言人生而皆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在《孟子》“公孙丑”中,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以为仁义礼智的发端即为“四心”,“四心”即是仁义礼智之“明德”的。只要人能够从四心出发,不断扩充,就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6、明德修身;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7、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8、宋·王艮《答问补遗》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是处世的根本。

9、明明德必须先修其身,然后渐次齐其家、治其国,以至平天下。而修身则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成“内圣”。所以,作为“三纲领”的具体落实,“八条目”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以明明德为归宿:“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以此提示人们:对人来说,修身无疑为本,而目标和旨归则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明明德于天下”。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1、●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

12、而因为涉及了道家思想,所以也就造成後世儒者理解上的困难,也就形成了千馀年来的观点争议。

13、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14、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5、清·李毓秀《弟子规》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自然高;有才能的人,他的威望就自然大。

16、“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

17、修身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行善、积德的过程;

18、我认为新时代下“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做调查研究,就是“实事求是”!

19、即使是《管子》一书,也有〈心术〉〈内业〉等篇论述心性修为。

20、修身格物的意思修身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

21、●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

22、穷究事物原理。

23、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不断拥有正能量的过程,就是帮助人们受益的过程,就是日积月累按照规律做事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24、战国初期的子思,作《中庸》,首先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基础,而建构了儒家的心性理论。

25、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26、唐·武则天《内训·修身》不修养自身则道德不能确立,道德不确立而能够化育治好家庭的事很少有,更不必说治理好国家大事了。

27、《礼记·大学》修养好自身的道德,管束好自己的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大事,使天下太平安定。

28、惟德惟勤:只有保持良好的品德和勤劳的良好习惯。【修身格物,惟德惟勤】就是陶冶身心和推究事物原理,与良好的品德和勤劳是分不开的。

29、拓展资料:

30、然而先秦时期典籍从未出现“格物致知”的相关词汇,所以“格物致知”应该不是先秦儒学思想,而是汉朝学者融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观念产物。

什么是修身格物

31、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

32、●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33、孔子虽是儒家的开创者,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继承了春秋以前中国文明的民本思想传统。

34、怎样格物?古人除了运用正常的数学运算认知世界万物,还用观察方式获取规律的方式认知万物,如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认知大自然四季分明,从而根据天象进行农耕活动。这些认知只是表象的认知。更深层次的认知古人通过《易经》演算的方式穷纠天理,认知大自然,从而推算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如《易经》中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易经》所说丕极而泰,泰极而否。

35、《孟子·离娄下》恒言:经常这样说。本:根本。国家是天下的根本,家庭是国家的根本,而个人又是家庭的根本,所以个人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36、●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37、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38、格物,即将面对的各种事与物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古人的方法,由粗至细为太极、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气、七星、八卦、九宫。通过九个层次上的分析归类,人就会对各种事物形成由粗至细的认知,如同在地球上设定经纬一样,古人设定了九个层次的立体经纬模式。如此,以最高的抽象思维模式清楚地了解事物,就可以达到对事物的透彻了解,亦即格物至致而至知。

39、立德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40、明明德于天下,鲜明地表达了明德的践履要求。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唐人孔颖达界定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众济”;“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北宋张载(横渠)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三不朽”和“四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前提在于自我完善,在于修身立德。修身并不纯粹是为了修养身心,而是为了明明德于天下。孔子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

4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2、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43、“物”从简单讲就是物质方面。复杂讲,万物有五类,和佛家讲的色(物质,指眼看到的东西)、声(耳)、香(鼻)、味(舌)、触(身体触碰的感觉)有点类似。古人为什么重视格物,《道德经》提到“五色使人眼盲、五音使人耳聋”,古人认为沉迷万物会导致人健康方面的衰老、退化,所以《道德经》提倡“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追求长生不(衰)老为目的。

44、出处:战国曾参《礼记·大学》

45、●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46、古人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7、《礼记·大学》欲:想。齐:整治。修:锻炼,修养。要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

48、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就是懂道理、讲道理;

49、●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

50、以前看到士的传教书关于格物的解释:

51、且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52、《孟子·尽心下》守:奉行,遵守。修其身:培养自己的品行。平:太平。君子所奉行的原则,是修养自身而使天下太平。

53、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

54、书架分格,知识分类。

55、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56、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

57、上有人调侃:一场大雪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雪好大。同样是下雪,去年的雪总是与今年的有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也不会同,能把不同说出了,就是有“知”了。

58、“格”,就是定义,尤其是可量化的定义,通常方法是平均法,分几何“平均法”和代数平均法,如几何“平均法”,把地球格致为经纬划分,每格一地区每点一经纬度。代数平均法就是熟知的所谓比值法,如a=F/M,加速度或启动速度正比于平均到单位质量所受力大小,代数平均值的目的是定义一个可衡量比较的值(即量化方法),而几何“平均法”的目的是定义一个可确认可比较的空间的点或面(点构成线面),即划化方法。此即格物之法,事物不格之则不能精密表述和把握之,而格物则致知也。

59、虽然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缺不太一样。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

60、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什么是修身格物

61、宋·朱熹《癸未垂拱奏札》大学:书名。天子:旧时称国君。庶人:旧时称百姓。壹是:都是。齐:管理好。治:治理好。平:太平。莫不:无一不是。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管家、理国、使天下太平的根本。说明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

62、《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朱熹将其从《礼记》中独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大学》全文凡十一章,分为“一经十传”:第一章是全文核心,提出了“三纲八目”,为“经”;后十章是对“经”的解读,为“传”。

63、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修身:锻炼品德修养。令名:美好的名声。恶:丑。责:索求。妍:美。只有修身立德,才能获得声誉。

64、“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贤为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立下的宏愿,也为人们报效国家、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千百年来,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圣贤的道德人格,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滋养。

65、《魏子》江河的源泉洁净水流就清澈,树木的根牢固枝叶就繁盛;人自身修养好外部关系就融洽,形体端正则影子不会歪斜。

66、格物致知这句话理解意义甚多,不一而足。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67、“格物致知”,简单讲,就是知道这个物是什么,能描述,就掌握住了知。更进一步,这个物和那个物,不能都说成“物”,得细化,知不同。“格物”,就是知不同。“格物致知”,就是不仅知道这“称作”什么,而且能区别出不同,才能说你“知道”了。

68、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关心现世的政治与道德,并未在心性修为问题上多所关注,正如《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子贡对于孔子学问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69、宋苏轼《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文武宪邦。”

70、修身本意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7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格物”的方法。

72、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73、《管子·权修》本:根本,关键所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家庭以至整个国家的关键所在。

74、所以孔子逝後的儒家学者们,为了弭补孔子学说的不足之处,遂企要吸纳融合当时道家与阴阳家的心性修为与自然哲学的传统。

75、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76、而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而后世将修身的含义加以更改之后演变出来另一层塑身的意思也就是适合个人身材的意思。

77、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扩展资料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随著时代思潮而迁变演化。

78、●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79、西方人对东方人,分不清楚是哪国人,是不“知”东方人的表现。老年人调侃年轻人:一尥蹶子就知道你想拉啥屎,这是形象的表达了对这个年轻人思想行为“知”的程度。

80、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81、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

82、然而孔子当时的时代,早已有学者论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就在《老子》一书讲述“道”之玄理,还有《关尹子》一书也是当时的道家著作。

83、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84、正心明志,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85、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

86、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87、伪学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8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人之学”的“三纲领”中,“明明德”居于首位。“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人内心中得到彰明的德性。而一个人明明德不仅是为了自己具有德行品质,而且是为了爱人,即所谓“亲民”,而爱人正是明明德的体现。个人的德性品质和爱人行为达到了完美境界,就是至善。因此,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在德性和德行方面都追求尽善尽美,使个人彰明的德性见诸德行,惠及他人、民众直至万物,达到“民胞物与”的崇高人生境界。明明德是一种道德理性的自觉。

89、年轻时的王守仁为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经“格”了七天的竹子。这里的“格”就是观察。格物的解释应该是观察“事物”——可以是一件有形的物件,也可以是种无形的事或现象。

90、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推究事物原理,格物即格“规律”之意。

什么是修身格物

91、所以,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研究物事的本末终始,搞清楚事物发展、成长的全过程,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就“知”“道”了。

92、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

93、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

94、意思是:

95、●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96、简单地说,格物致知就是严格“物”的先后本末,直至“知”了隐藏其中的道理。格物致知就是“格物”从而“知道”。

97、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98、《子思子》之“五行观”与《公孙尼子》之“养气说”,就是战国初期儒家学者的此类努力成果。

99、积德就是持续的按照规律做事,日积月累的做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性规律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100、“格”是去除的意思

101、“实事求是”就是在实际的事件和客观的事物中寻找规律、寻求真理。

102、修身格物,就是修身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推究;致:求得。

103、致知就是获取知识对事物达到完善的理解,俗称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诚意就是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104、我认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兼顾《易经》学说去加以理解。《易经》这部书是四书五经之首。是其他学说的辩证法。《易经》这部书本身就是对大自然一种探索。作为当时的儒家,也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观点去看世界,分析世界。通过格物,人们懂得了人的身体生命运行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从而逐步发觉社会事务与这些也息息相关。然后通过《易经》象传,逐渐发觉一些事物可以通过《易经》进行推算纠知,从而推算事务的发展规律。

105、修身的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

106、古代国学,四库,经史子集,

107、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108、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109、正心就是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相融合,也自然地与自己面前的事物相融合,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能量;行善就是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做有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的事情;

110、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

111、《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

112、具体怎么去“格物致知”呢?

113、格物致知,是文言,白话就是分门别类,划分类别,

114、在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原理和法则,它们本身无论如何宏大如何细微,都体现着“宇宙规律”,即“道”在世间的运行。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以书画证道的——如王羲之吴道子,也有以刀剑证道的——如宫本武藏,有人通过体会自然以获得顿悟天机的,也有人靠着经历种种磨难达到洞悉世事的……所以说条条大路皆可上“洛”。这正是庄子说的,道在“蝼蚁“、”稊稗“、”屎溺“中的原因。

115、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116、格物的目的是致知——达到充分理解事物内在的原理,进而洞彻世间种种潜在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便是“道”。

117、“格物致知”的“物”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物”。

118、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119、见解分歧很多,我是这么理解的。格物就是使物格,格是什么意思?不如拿现在大家的理解来看,格不就是格子,为什么叫格子?有横有竖。画写字都可以打格子,放东西可以有格子架,住房有格子间。所以格子就是通过一种手段对位置进行一定分割和固定。看起来好像和儒家这一套没啥关系,当然你也可说把物体放在架子上确定位置,但感觉还是要走远一点。就从横竖开始,古人又会怎么称呼呢?我想到两个,第一个是纵横,第二个是经纬。这两者都可以有关系的。纵横,考察研究事物从纵横向进行分析是可以讲得通的,可以理解为同类对比,不同类对比,也可以是历史时期前后的对比。经纬,把事物看成是整体的局部或者局部的整体来分析,也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