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8至11章读后感【好句摘抄54句】

发布时间:2023-09-29 00:35:51 宣传

苏东坡传第8至11章读后感

1、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2、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一爱一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3、第十章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一性一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渝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就是、现在仍然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4、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一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5、中国封建社会阶级为士农工商,苏辙就由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变成与商人争利的酒监。这里面的落差不可谓不大。

6、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7、东坡逸事叙述了一个关于苏东坡运用自己优秀的书法、绘画才能,帮助坠入困境之人还债的小故事,体现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民本”思想。

8、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9、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有面对逆境的能力,都有抗挫折的能力,这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艰难坎坷之中成就的。苏东坡遭遇了常人想象不到的挫折,他青年时期,人生道路走得异常顺利,金榜题名,后来又成为了高官,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但是因为政见不合,因为他性格过于直爽,遭到了权贵的排挤,遭到贬谪到地方当官,最严重的一次,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之中呆了100多天,当时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他自己都认为这次不可能活命。

10、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11、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等等。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诵。他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画作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2、在仕途上,苏辙与苏轼共进退,兄弟之情高于锦绣前程。

13、《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二

14、在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因为苏轼平时对自己心中不爽之事,就“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这种快人快语的性格,自然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在他吐槽无数次的时候,不良后果就爆发了。纵使他名气再高,没有任何谋反意图,也经不起全国上下许多人对他的诗词上纲上线,找各种莫须有的痕迹。

15、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16、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为兄轼下狱上书》

17、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苏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18、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19、这章节里主要讲述了苏轼与当时名妓、高僧之间往来的故事。苏轼性格向来洒脱,遇到有歌妓求诗时,他毫不迟疑。而这些歌妓对诗歌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那时的歌妓使一种诗的新形式词流行起来,苏轼的词又一改当时柔靡伤感的调,对词的发展意义重大。

20、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21、相对于,古今中外那许许多多的亲兄弟间,为了争夺家产为了赡养父母为了各种名利,反目成仇。苏辙却在高中进士之后,正是年轻发展事业的时候,为了侍奉父亲,为了成全哥哥主动放弃官职,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动。

22、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是唐宋8大家之一,文采过人。只不过是苏轼的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往往忽视了苏辙。连苏东坡本人都说过:弟弟子由的文采极好,只是文如其人,极为低调。如果说苏轼有夸自己弟弟的嫌疑,那么苏轼的弟子秦观,也曾经感慨:常常听老师说,自己不如弟弟子由,以我看来,的确如此,师叔实在是深藏不露,太低调了!

23、可以说苏辙的仕途刚刚开始是不大顺利的,可是由于他内敛沉稳的性格,相对苏轼的大大咧咧,毫无遮拦的大嘴巴,对任何人都无话不说的性格,苏辙的仕途,也就更为平坦。

24、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自然,兄弟两人立即辞去官职,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父亲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坟埋藏。

25、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26、《东坡逸事》是一本介绍苏轼生平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趣闻。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横溢。

27、当皇帝半信半疑顺从这批人的意愿批准逮捕的时候,苏辙早一步得知了消息,他立马派出使者,快马加鞭赶往湖州,通知苏轼让他有心理准备,然后又马上上奏折:

28、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29、都说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背后替你负重而行。苏东坡的旷达乐观背后,是站着一个帮忙他收拾烂摊子的弟弟苏辙。

30、除了才华横溢之外,苏轼还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他在生活中充满了幽默感和机智,经常会用一些巧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的逸事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苏东坡传第8至11章读后感

31、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相当于国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监酒官的办公室就在一所小破房子里,露风漏雨还摇摇欲坠,俯首便是江边,据苏辙说:“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

32、眉山地势优越,位于成都平原,交通方便,并且盛产柑橘,历史文化悠久

33、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辙兄弟

34、请求皇帝能够让自己以自身的全部官职换取苏轼性命,免其下狱。但未获批准。

35、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

36、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37、在经济上。

38、苏轼50岁那年想在江苏常州买房子,钱不够,就从弟弟苏辙那里借了三千贯。要知道,苏辙也是穷得买不起房的,他是到了60多岁,才狠心拿出毕生全部积蓄还卖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藏书,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买房后,他“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苏辙到了这把年纪才买得起房,其实苏轼是要负很大责任的。请往下看:在苏轼第2次被贬到岭南惠州,他身无分文,连安顿家人的钱也没有,于是就去弟弟苏辙那里借了七千钱,才把家人安顿好。

39、在惠州,由于心系百姓,帮助当地人建桥,可是他自己又没有钱。于是他就写信动员苏辙捐钱,苏辙也没钱,就动员苏辙的夫人捐出朝廷当年赏赐她的全部金币。苏辙当时可是被流放雷州的,苏轼真是太不见外了!每次看《苏东坡传》看到这里,我都不禁想笑:苏轼难!苏辙也难!当苏辙的夫人也是相当的难啊!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内敛沉稳。要说长兄如父,在这里是体现不到的,反而是苏辙更像兄长一些,不断地在苏轼身后,负担起全部的琐事。

40、《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一

41、经过两年三个月的服孝期满,兄弟俩才重新踏上仕途。

42、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43、乌台诗案后,哥哥苏轼到了黄州东坡耕地,弟弟苏辙来高安与商人争利,真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在危难到来的时候,苏辙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以一种牺牲自己的态度去保存哥哥。即使受到牵连,他依然是以一种守护者的身份照料着哥哥的家属。这样的苏辙实在是太暖心了。

44、苏轼经过了4个多月的狱中生活,侥幸逃过一命,在除夕当天出狱,第2天大年正月初一就被押往黄州。苏辙因为家庭关系,受他牵连,遭受降职的处分,调到筠州(今高安)任酒监,5年内不得升调。苏轼死里逃生,苏辙总算舒了一口气。接下来苏辙连休整的时间也没有,他就得带领着自己的一大家子了,7个女儿,三个儿子,两个女婿,再加上哥哥的家属前往新任所高安。安顿好自己的家人之后,再带着哥哥的家属,去黄州与苏东坡会合。这一趟路程,费时将近5个月,十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真够难为苏辙的。

45、北宋时期官员的待遇是相当优厚的,可是苏轼很有本事地做到了月月光,因为他的朋友实在太多了,钱都花在了交际应酬上,在做慈善上。万一遇到事情了,急需用钱了怎么办?——向弟弟苏辙借。没有看错,就是向养了10个孩子,经常入不敷出的弟弟苏辙借。

46、苏轼与苏辙这对兄弟的深厚兄弟之情,古今罕见,一直为人们歌颂。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玩耍,后来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同中进士,在京城名声大噪,后来又一同参加了宋朝最难的制举考试,同样都榜上有名,连当时的皇帝都连连称赞:我为后代子孙选了两个太平宰相。请看好:是两个,不是一个哦,而且最后官至拜相的只有苏辙一个。可见苏辙虽然年龄更小,但却是同样优秀的。

47、在兄弟俩的晚年,苏轼受新党迫害被流放到岭南惠州,海南儋州,而弟弟苏辙因为持相同政见,同样遭受流放,被贬到雷州。

48、《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49、在此后的人生中,兄弟俩更是互相扶持,携手共进退。1、在仕途上。纵然苏东坡才华横溢,在仕途上他仍然需要由低级而往上升。在仁宗嘉佑六年,也就是1061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联署奏折公文。弟弟子由也被任为商州军事推官。但是父亲苏洵在京为官,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与父亲同住京师,因为无论如何,总不能让老父亲一个人生活,当时,苏母已经离世。23岁的子由就主动辞谢外职不就,此后三年,苏轼在外任官,子由弟弟一直侍奉父亲。直到东坡三年任期满了,第二年(1065年),27岁的苏辙才外放到北方的大名府去做官,他的仕途才真正开始。

50、苏轼被捕入狱后,他的全家被苏辙接到身边照顾,苏辙成了两家人的主心骨,一方面四处奔走营救苏轼,另一方面还要安抚家人,有多累可以想象。

51、意思就是说:我白天就坐在市场上处理卖盐、卖酒、交易豚鱼的税收事务,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争尺寸的小利,来尽自己的职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到来。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

52、给我们的启示,要有面对逆境困难挫折的勇气。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在遇到困难逆境的时候,自己就消沉了,就妥协了,低头了,这个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53、在兄弟俩的中年,苏轼由于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祈求外任,而那时事业处于平稳上升期的苏辙想跟随哥哥,就连上四次奏折祈求外放。

54、三年任满,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纷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格局。他自请朝廷再次流放,条件只有一个:请求委派到离弟弟苏辙近的地方。苏轼总结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是吾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感念哥哥:“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